六千万德裔美国人,几乎占了美国人口的五分之一,这数量,相当惊人!可是,你猜怎么着?他们大部分不说德语!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?这就好比,一个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姓“李”,结果大家平时都不说“李家话”一样,听着就觉得哪儿不对劲。
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现象。其实啊,这事儿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,那时候,英国人跑到北美大陆,圈地盘,插旗子,就跟在自己家后院似的。他们不仅把英语带了过去,还把英语塞进了法律、教育、政府,方方面面。你想啊,上法院得说英语,上学教材是英语,连路边的招牌都是英语,这不明摆着“强买强卖”嘛!
后来,德国人才慢慢地、零零散散地跑到美国。他们来的原因也五花八门,有的为了躲战争,有的为了躲宗教迫害,还有的纯粹就是想换个地方讨生活。这些人就像一盘散沙,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,更别提形成一个强大的语言社区跟英语抗衡了。
等到了19世纪中后期,德国移民潮来了,美国西部也开始大开发,正缺人手呢!可是,晚了!英语早就随着铁路、电报,还有联邦政府,渗透到美国的各个角落了。就好比,人家英语已经把市场占领了,你德语再想挤进去,难啊!
当然,德国移民也不是吃素的,他们也努力建立自己的德语社区,有的地方还真挺热闹,跟个小德国似的。但是,架不住“同化”这股力量太强大了。美国这“大熔炉”可不是白叫的,它要把所有人都融成一个样子,说一样的语言。
美国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,规定公立学校必须用英语教学,德语只能当个“选修课”,一周上一两节,意思意思得了。更狠的是,很多地方把“会不会说英语”和公民权利挂钩,不会说英语?对不起,很多工作你都不能申请,甚至连投票都费劲。这一下,很多德裔移民为了生活,只能放弃德语,改说英语了。
雪上加霜的是,除了德国人,其他国家的人也移民到美国,其中就有说英语的爱尔兰人。爱尔兰闹饥荒,很多人跑到美国讨生活。这些人一来,英语使用者更多了,德语就更被边缘化了,这就好比,往一杯浓茶里不停地兑水,最后就淡得没味儿了。
两次世界大战,对德裔文化更是致命打击。一战爆发,美国社会反德情绪高涨,德语文化被打压得抬不起头。你想啊,连贝多芬的曲子都不能听了,德国香肠也不能卖了,这谁还敢说德语?政府更是直接关停了大部分德语媒体,教会也被迫改用英语。
二战虽然没有那么明显的反德情绪,但是德语文化的传承已经断了。战后,美国提倡“百分百美国人”的理念,德裔老兵也更愿意强调自己是美国人,而不是德国人的后裔。
到了20世纪60年代,大部分德裔家庭的文化记忆只剩下圣诞树和啤酒节了,至于德语,早就丢到爪哇国去了。
所以,美国德裔人口虽然多,但是不说德语,也就不奇怪了。这就像,一个家族虽然人丁兴旺,但是祖传的手艺失传了一样,挺可惜的。
时代洪流,裹挟着一切向前。
